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旁观组:测试一项进攻性行动的代价往往是高昂的。

最近重温习近平访美的前因后果,注意到20156月第七次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成果清单中的第101条。这条有关中美空间合作的成果称将建立双边政府间定期民用航天合作磋商,这使我回忆起2007112日的反卫星试验。

长期以来中国缺乏导弹防御系统,这次反卫星试验可能是研发导弹防御系统的一部分。相关试验最晚始于2005年,之后有过3次不成功的试射。从技术上讲,中国的反导弹能力有限,而且这次试射也不是相关领域的重要进展。原因很简单:美国在役的导弹防御系统是设计来对付快速来袭、轨道可变、装备诱饵的导弹,所以均可以有效地对付没有自卫能力而且轨道固定的低轨道卫星。技术上实现并没有多大困难,只是有能力各国都不做而已。

而从政治上讲,这次试射的代价颇为高昂。首先,中国打破20多年来美俄不进行反卫星试验的默契引起众怒,坐实了“中国威胁论”。其次,导致美国强烈反弹,连带其他军工领域的进展受限。美国政府首先停止了中美太空领域的民用合作,同时加强了对华两用物项出口管制。2011年,美国国会众议院拨款委员会(在其主席Frank Wolf领导下)在通过联邦预算时附加了在2011财年禁止NASA和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与中国从事任何共同科学活动的条款。该条款的实际影响远远超出了2011财年。第三,美国加紧研发反制手段,包括部署可以迅速补充被摧毁卫星的小型卫星,确保太空优势。

中美民用太空领域的任何共同活动之后被事实上冻结了。直到2015928日的首次中美民用航天合作对话,作为战略与经济对话的成果才重新开始了双方的交流。这个不大不小的事件说明中美关系有多困难:任何带有进攻性质的行为都可能引起普遍怀疑和反制行动。为了增信释疑,为了化解每一个或大或小的疑虑,中国到底需要付出多少外交资源和多大的经济代价?而这最终都是由谁承担呢?

赵洪春

 

话题:



0

推荐

旁观组

旁观组

138篇文章 6年前更新

本质现象, 携手旁观。 微博:@旁观组 http://weibo.com/TeamBystander 邮箱:Team.Bystanders@gmail.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