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旁观组:希望我们的历史学家忠实地把所谓新产业政策的效果和提出者记录下来,为将来中国人立一个镜鉴,树一个耻辱柱。

凡是学习宏观经济学的,都知道宏观经济学这个说法是凯恩斯发表“通论”之后才出现的,而通论提出了对大萧条的一种解释。所以说宏观孕育于危机似乎也不为过。

谈到危机,各种说法都有,就比较混乱了。但概而言之,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真危机,一种是流动性危机。流动性危机与真危机的区别在于,流动性危机不是缺钱,而是缺现金。典型的例子有纯粹恐慌造成的银行挤兑、1997年东南亚经济危机、苏联崩溃前后的债务危机。真危机是切切实实地造成了损失,只不过损失如何分担有麻烦。谈不拢就危机。典型的例子有墨西哥“龙舌兰”危机、1930年代的大萧条、1990年代的芬兰危机、日本泡沫经济崩溃。

造成流动性危机的原因或者是没有充足的消费品储备,或者是没有办法通过国际融资平滑消费,不得不采取提高真实利率的办法紧缩国内消费换取现金还债。克服流动性危机的办法要么是储备了充足的消费品,要么是可以通过暂时的贸易逆差平滑。但是第二种办法比较容易被“仇家”落井下石,风险较大。

真危机的原因就多了。有的是借了钱不干正事,整天花天酒地。比如墨西哥趁着1970年代发达国家资本过剩、油价高涨借了不少钱,却没有什么偿还的办法,或者就没想真正还钱。债务到期债主不展期,又没东西出口还债,就危机了。

要么是过度借债导致了小型衰退,碰巧又摊上其他催命鬼,病急乱投医,胡开虎狼药,把小病治成大病。比如美国一战后的经历的消费和出口繁荣是大量贷款推动的。偏偏又在两次大战之间碰到一系列倒霉事,像恢复金本位的同时面临债务展期、德国战债问题、俄国输出革命等等。本来会经历一次一战前典型的信用收缩造成的危机,像货币紧缩、债务违约、价格下跌之类的都会有(参见弗里德曼和施瓦茨的《美国货币史》中的解释),但也不至于闹出个大萧条(参见T. Kehoe和E. Prescott编辑的《20世纪的大萧条们》的解释)。胡佛和罗瘸子却顶不住国内政治压力,上来三板斧,把美国从衰退打到萧条。

哪三板斧这么厉害,能把一个活蹦乱跳的美国经济直接打成挂着吊瓶的残疾人?这三个板斧分别是:劳动力市场僵化、大企业卡特尔化和政府管制价格。

先说第一条。一个广为人知的事实是,美国大萧条时最高的失业率高达25%。不过进一步审视可以发现,几乎所有新增失业都发生在非农业领域。要知道早在1930年代,美国农业集约化已经较高,农业工人已经占农业劳动力的相当比例。而且美国没有户口制度,从事简单工作的工人很容易在不同行业部门间转移。大萧条来临后为什么农业工人的失业变化不大,而非农部门失业迅速增加?原因之一是农业工人几乎没有组织工会,而相当比例的非农工人,尤其是大企业的工人参加了工会。经济出现衰退后,农业工人的名义工资快速下降到均衡水平。而在胡佛总统和罗斯福总统的支持下,产业工人的工会谈判能力提高。结果是加入工会的工人成功地阻止了名义工资下降,享受到萧条福利。那些在工会之外的工人既找不到工作,又不愿意接受悬殊的农业工资,只能在城里继续找工作。

第二条是大企业卡特尔化。二十世纪初美国的产业集中度已经不低了。但之后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打击了大企业,削弱了其市场权力。在经济开始衰退后,胡佛总统与大企业谈判,为了换取大企业不解雇工人,许诺行政部门将对大企业的市场垄断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然这些垄断行为都是打着稳定价格的旗号执行的。既能扩大市场权力,又能赢得好名声。真是里子面子都有了。

第三条是管制价格。大萧条的特征是通货紧缩。为了应对通缩,政府人为制造短缺。大量农作物在田地里被摧毁,大量牲畜在牧场被屠宰。当然这些都是有政府补贴的。在“国家复兴局”(NRA)的旗号下,各工业行业的头面人物聚在一起制定了各行业的地板价格,即任何企业不得将价格和工资降低到地板价之下。这些价格制定得如果不是相当随意,那么就像是别有用心地定高价。

人们经常看到对大萧条悲惨境遇的描述,其实对于垄断寡头和工会工人而言,显然是被萧条了。在价格持续下降的情况下,他们继续享受不变的名义利润和名义工资,生活水平较萧条前提高了很多,虽然对于平均的美国人而言,生活水平的确下降不少。

这三板斧归根到底一句话:价格信号失灵,导致比例失调、投资不足。劳动力市场僵化导致大量闲置的劳动力,或者说闲置的生产能力。为什么劳动力闲置?因为工资信号不能反映劳动力资源的稀缺程度,或者说不能反映供需。工业大企业搞垄断的目的不是慈善,而是转嫁损失。损失虽然被转嫁了,但损失不会消失。下游需求被高价抑制,造成原材料价格暴跌,反而加重了通缩。而价格管制是最直接导致经济危机的原因,直接破坏价格信号。所以说大萧条是正常的,不萧条是不正常的。

2013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显著落后于其潜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可谓一种衰退。原因有官方的说法,“三期叠加”,可能最想说的心里话是退出了之前的宽松信贷。但也不能不反省,是不是有病急乱投医、胡开虎狼药的因素?仔细品品2013年以来实施的产业政策,招招式式都有三板斧的神韵。希望我们的历史学家忠实地把政策的效果和提出者记录下来,不能让这件关系到亿万中国人福祉的事情轻轻易易地混过去了。要为将来中国人立一个镜鉴,树一个耻辱柱。

前一段时间听说同一个机构内部对产业政策的效果有不同意见,竟然闹成了大众传媒事件。难不成是唱红脸和唱白脸的都有了,不论风往哪里吹都保上险了?对这种明目张胆的愚民行为,希望每一个有良知有头脑的中国人都要提高警惕、长个心眼。

 

 

话题:



0

推荐

旁观组

旁观组

138篇文章 6年前更新

本质现象, 携手旁观。 微博:@旁观组 http://weibo.com/TeamBystander 邮箱:Team.Bystanders@gmail.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