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旁观组:历史证明,一个国家内债高企,最后往往是通过通货膨胀来解决。当一个国家还能以其自身货币向外举债时,通胀仍然是其消减债务的一个重要手段。

 
美国国债以其本国货币美元计价,高通胀或重度贬值也是其消减债务的一种方式。回想四十年前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解体时的动荡,不亚于今天的金融危机。
 
布雷顿森林体系始建于1944年。当时二战还未完全结束,但大家意识到,建立一个稳定可靠的世界货币体系非常重要,此事宜早不宜迟。体系中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各国货币基于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而美元自己则以一盎司35美元的比率与黄金挂钩。
 
如果一个国家能自主决定纸币数量,一旦政府财政吃紧,经常会滥用印钞机。所以,经历了太多的重度通货膨胀后,人们还是觉得金本位比较靠谱。但黄金的开采跟不上经济增长对于货币的需要,三十年代的大萧条也证明,金本位显然不再适合全球经济。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好处在于,如果金本位无非是加于货币发行上的约束,提供了一个国家自律手段,那么,将美元作为黄金的替代品,同时将美国的货币发行加上限制,理论上应该是一个更理想的体系。
 
二战后,一开始由于很多国家的货币还不能自由兑换,美元是真正的硬通货,受到各国的追捧,美元一时风头无两。然而,问题也接踵而至。即使美国保持稳定的货币增长,其它国家对美国的贸易难免有入有出。由于实际上美元并不是绝对财富,这样,如果对美国有贸易顺差,美元就太多,本国货币就有升值的压力,反之,如果向美国进口太多,美元不够,本国货币就有贬值的压力。无论货币是在升值还是贬值,如果要维系固定汇率,就容易被炒家攻击。
 
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就是美国货币发行的自律能力。如果其它国家要参与国际贸易,就必须持有一定数量的美元。从这个角度来说,美国通过提供国际货币已经狠狠赚了一笔。但是,有利可图,导致无利不图。美元发得多了,也会供大于求。到了后来,各国拥有的美元已经大于美国黄金储备的价值,那有谁能保证美元不被挤兑呢?美元,本身就是美国的债契,也可能会有被别人逼债的时候。
 
1965年,约翰逊总统全面介入越战。美联储默默配合也提高了货币供给。这下子,大家对美国是否能保持稳定货币供给的承诺开始怀疑,更多的人转而开始尽量地增持黄金,不再信任美元。
 
1968年,美国再也无法承受黄金的加速外流,干脆把官方汇率兑换的大门向私人投资者关闭了之。这本身已经是事实上的债务违约。接下去,英法德几国都调整了与美元的汇率,试图继续维持固定汇率制度。由于预期已成,美元下跌的趋势已不可逆转。但是,各国还是选择再继续撑下去,不愿意自己的货币相对于美元贬值太多,怕自己的出口受损。大家都知道美元贬值、固定汇率体系解体的一天最终会来到,但宁愿把损失拖到将来,也不愿马上兑现。
 
狠角还是1971年的美国总统尼克松,他先是完全终止美元对黄金之间的官方兑换,然后对不升值的货币开征报复性关税。接下去的几年,通过不断的谈判和汇率调整,到了1973年3月,固定汇率完全终止,浮动汇率的年代正式到来。
 
那么,美元这三十年来究竟贬值了多少?1973年3月的外部市场上,黄金价格已经达到80美元一盎司。不过,其它各国也有不同程度的通胀,包括法国法郎和英镑甚至还要跌得更多。然而,从债务价值来考虑,持有美元现金显然比不上黄金保值。违背最初的书面约定,虽然到了最后也在预料之中,也算得上是一次债务违约。如果在危机初现端倪时,或是调整政策,或是提早放弃固定汇率体系,都会减小危机的冲击。无奈的是,历史上的货币危机反复证明,不到崩溃之时,政策很难逆转。回头太难。
 
又是四十年过去,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依旧强势。老片段依旧在上演。美国要求别的国家贬值,别的国家不愿意贬值,然后美国开始威胁征收报复性关税。不同的是,美国这次总算搞清楚了,与其征税,不如直接发钱。钱发到投资者手上,他们不是用来扫货,而是用来投机,冲击钉住美元的货币。譬如说港币。这样,香港货币当局要稳定通胀,就要发债冲销,当债务到了一定规模,固定汇率的基石就可能会轰然坍塌。回头一看,这才发现自己手上的美元已经折价不少。
 
作为债权人,成天要求美国不得发钱,这无非是政治秀而已。讲好不乱发钱的美国尚且还忍不住,如今,美元无任何书面约束去保持币值稳定,售出债券时就相当于隐性约定,美国可以自主决定美元供给,偿债时以美元偿还本金,如此而矣。债权人购买美国国债时实际上也已考虑到了这一点。收益大于成本,在他们的算盘里仍然成立。
 
通胀,进出口,债务,这些让政策制定者多年来殚精竭虑的问题,依旧会继续难为着他们。
 
王格玮
新浪微博 @旁观组
team.bystanders@gmail.com
话题:



0

推荐

旁观组

旁观组

138篇文章 6年前更新

本质现象, 携手旁观。 微博:@旁观组 http://weibo.com/TeamBystander 邮箱:Team.Bystanders@gmail.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