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旁观组:你幸福吗?成了目前媒体的热门问题。其实幸福在走过温饱的小康社会里,更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中国人的对比文化,让更多人其实是不幸福的。而沟通是缩小预期差的最好方式。

 

 

 一、什么是幸福

 

最近流行问“你幸福吗”。这种上街提问,搞的行人很奇怪。易中天回答说,我幸不幸福和你有什么关系。而有的人更是学会抢答,看到中央台上来就直接说:我很幸福,其实人家是问扫雪的。

回头思考一下,什么是幸福,还真不好说。到底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有位牛人Martin E.P. Seligman好像写过一本书叫《你的幸福可以测量》,甚至有位国王发明一个指数叫国民幸福总值(Gross National Happiness,缩写GNH),但这种量化更多只是一种噱头吧。

幸福:道家认为返归自然,过原始质朴和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是幸福;佛家认为  人生本无幸福可言,有的只是生老病死各种各样的痛苦;基督教认为对上帝的信仰,返归天国,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二、绝对效用与相对效用 

我觉得经济学的主观效用理论是一个和幸福比较接近的理论。在开始,大家学的是绝对效用理论,更多的东西带来更高的效用,当然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这个理论和中国老百姓从78年的初的绝对平穷,走过温饱,到达小康的生活是一致的。粮食吃的更多,电视看得更好,带来的主观效用更高,大家的幸福感也越高。

但到了物质丰富的阶段后,大家的效用开始变化了,一方面物质的丰富带来边际效用快速递减。80年代多吃一斤肉的幸福感,肯定大大高于现在多吃一斤肉的感觉。甚至反而是负效用,对于减肥的人而言。

这个时候,经济学里的相对效用理论越来越重要了。一个人的幸福感更多来自于对比,比如和亲朋好友比,和社会平局比,和国际社会比。我虽然现在工资1万,比80年代的1百元多了100倍,但我80年代和我一样的同学现在是5万,那么这个人反而会不幸福。同样,虽然过去1百现在1万,但我觉得我的能力值5万,那反而也会不幸福。

一项最新全球调查显示,高达84%的中国人觉得自己大材小用位列全球第一。这项由加拿大兰德斯塔德公司所做的全球工作监察调查在全球32个国家进行,这项调查于今年7月到8月之间通过网上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受访者的年龄在18-65岁之间,他们每周至少要工作24个小时,而且在每个国家的受访人数不少于400人。比例较小的三个国家分别是——卢森堡23%、丹麦25%和比利时28%。全球感到自己小材大用的比例最高的三个国家分别是意大利47%,日本42%和智利41% 

如果84%的中国工作者都认为自己大材小用,都会对自己的工作现状感到不满。从现实看,不可能84%的中国人都被大材小用了,但却有那么多人在这么想,那么整个预期差距就造成不幸福感。

  三、沟通的重要性

回过头,我估计很多人打小就经历被自己家长逼着和最好的同龄人比。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天天逼着孩子刻苦努力,即使考了98也会说不如隔壁那谁的100分,考上了浙江大学肯定也会说不如亲戚考上北京大学的小孩,即使挣了1百万也会说不如已经买了好几套房的小学同学。

现代中国人,对于处于贫困的人来说,他们的不幸福来自于物质的缺乏。但如果真的如十八大所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那么预期差带来的不幸福感会越来越大。

为了改变这种不幸福,不是说盲目的去追求自己的高预期。有的预期差是合理的,可以通过努力得到,最后预期差减少,人就更幸福了。但也有很多是不合理的预期,那如果不降低自己的预期,那么不幸福是一辈子的。通过个人和外界(朋友、父母、同事)的沟通,达到对自己的合理定位,形成合理的预期,这样才是幸福的基础。

四、改革的预期

最后说一句题外话,那就是改革。不是推进改革老百姓就会满意,而是如果改革的推进步伐落后于老百姓的预期,老百姓也会不满意。但政府应该和老百姓都沟通,不是站在一个居高临下的位置去宣布。这一次经济工作会议提到改革要有路线图和时间表,希望成为一种形成社会(包括政府和老百姓)合理预期的一种新途径。

 

李俊
话题:



0

推荐

旁观组

旁观组

138篇文章 6年前更新

本质现象, 携手旁观。 微博:@旁观组 http://weibo.com/TeamBystander 邮箱:Team.Bystanders@gmail.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