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旁观组:凡事三思,创业也不例外。

 

2014年被很多人称为中国的创业元年。

 

确实,中国的创业环境从未如此宽松过。首先,政府已将创业创新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李克强总理在各种场合,包括2014年在乌镇举办的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2015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等,频频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理念。各项创业扶持政策也频频出台。其次,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逐渐渗透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在改变许多传统行业,进而也创造了许多创业机会。最后,融资更容易了,而且跟互联网有关的项目更容易获得投资人的青睐。

 

可以说,此轮创业热潮应该算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四轮创业热。第一代创业人是经济改革的试水者,在夹缝中探索出如何在改革初期经营个体经济;第二代创业人往往被称为“92派”,缘于他们的创业始于92年改革开放重启后,多有体制内的背景,所以也俗称为“下海”;第三代创业人则或是搭上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快车,或是成就了中国的互联网启蒙;而现在的第四轮创业热潮,则是在试图寻求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对各个传统行业的颠覆。与前几代创业人一个很大的不同点是,这一代创业人正在年轻化,其中不乏还未走出校园的在校大学生。

 

不得不说,大学生创业者中有很多是被“忽悠”进创业圈的,媒体和政府起了很大的不良作用。这几年大学生毕业总人数一年高过一年,而不那么好的经济形势又无法保证充分就业,鼓励并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自然成了一个安置毕业生、提高就业率的好方法,一如当年研究生扩招。但说白了这些方法都只是权宜之计——被扩招进研究生院的大学生们终有一天要面对毕业就失业的压力;同样的,只有极少数创业公司都能长久地生存下去。在倒闭之日,如果没有过硬的技术或能力,创始人及雇员们再就业的几率又有多少?尤其是对刚刚踏入社会,没有经验、没有资源的大学生而言,他们成功的概率有多大,又有多少能够承受创业失败的风险?

 

媒体也在这一轮大学生创业热潮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通过大众媒体的报道当,我们大多数人往往只会看到成功者的辉煌,而无从知晓给他们做分母的创业失败者之辛酸。乔布斯、比尔·盖茨、扎克伯格们辍学创业的故事早已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动辄千万美元数量级的融资在这一轮互联网热潮中频频出现,叫人难以不心动。更要命的是,对这些成功案例的报道又往往只是突出了创业者们改变世界的梦想,而从来不会告诉你经营一个公司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就这样,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们误以为“创业”既能实现梦想而又有超高回报率,实乃双管齐下,何乐而不为?

 

诚然,那些能够笑到最后的创业者们都是有改变世界、“make a difference”的梦想,但这并不意味着有梦想、有激情就能成功。乔布斯之类的奇才毕竟是少数;反观中国前三代创业人中的成功者,多是在政府或大企业工作过一段时间之后才出来自立门户。正如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对创业的定义,“创业是你人生资源总和的爆发”。创业需要的不仅是梦想和热情,更需要对所在行业的深刻见解、对客户需求的精准把握、人脉和财富的积累、出色的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等等,而这些往往都需要数年的积淀,绝非一蹴而就。

 

其实对大学生创业本人并无成见。只是在义无反顾地做出创业决定的,放手一搏时不妨多权衡利弊,三思后行。

话题:



0

推荐

旁观组

旁观组

138篇文章 6年前更新

本质现象, 携手旁观。 微博:@旁观组 http://weibo.com/TeamBystander 邮箱:Team.Bystanders@gmail.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