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旁观组:据说经济学的研究成果给全世界至少带来了几万亿美金的财富;如果您认为经济学只是研究经济,那这万亿级别的贡献至少减少一大半。

 

某天,跟朋友讨论选择学习什么专业,我毫不犹豫地投了经济学的票;当然,我说的经济学 (Economics) 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这样的西方学说和西方意识形态。

 

Practical men, who believe themselves to be quite exempt from any intellectual influence, are usually the slaves of some defunct economist.

“实干家们以为他们不受任何思想的影响,但通常他们也是往昔某位经济学家的奴隶。”

 

当凯恩斯这么说时,“经济学家”的定义可能包括了任何一位对经济学成果有贡献的人;而“经济学”的范畴可能大大超过普通人的理解。

 

一、经济学带来的亿万财富

Robert Litan 2014年出版了一本书,书名叫《富豪经济学家 (Trillion Dollar Economists: How Economists and Their Ideas Have Transformed Business) 》。他在书中列举了诸多经济学为我们真实的世界创造价值的故事。

列一个不完全的单子:污染排放权交易、收入免税额、低关税、以福利促就业、更有效的货币政策、无线信号使用权拍卖、优化交通行业管制、延迟录取机制(类似于国内高考的平行志愿)、先进的反垄断政策、志愿兵役制、以及合理设置默认选择以促进储蓄,等等。

可能有读者已经被上述的蹩脚翻译搞糊涂了,英文的名称是下面这些:emissions trading, the earnedincome tax credit, low trade tariffs, welfaretowork programs, more effective monetary policy, auctions of spectrum licenses, transportsector deregulation, deferredacceptance algorithms, enlightened antitrust policy, an allvolunteer military, and clever use of default options to promote saving for retirement。的确,不管是政府官员、还是企业领导、抑或是没有办法决定他人命运的群众,在日常工作生活,上述这些经济学研究结果必有一款适合您、能帮您更好地达到您的目标。

 

2015110日的《经济学人 (The Economist) 》更是发表了两篇文章,举出了很多现实例子,说明微观经济学在高科技企业的应用—— 谷歌、微软、亚马逊、等等,他们都有专门的经济学研究部,也有学术界知名的经济学家担任首席经济学家;这些公司几乎每年都招收刚刚毕业的经济学博士。倒是还未听说国内 BAT (百度、阿里、腾讯)的任何一家有专门的经济学研究部或者是首席经济学家。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

类似国内“专车”的 Uber(优步)有着高明的定价机制。比如,从住处到一家很不错的酒吧,下午三点大概只要5美金;周末喝酒聊天到半夜,回家可能就要15美金。为什么?周末半夜司机们也不大愿意出车,他们可能也要陪陪家人、泡泡酒吧。怎么办?懒人政策是直接规定多少人必须半夜出车;可是,人性化的政策应该是用高工资吸引更多的司机出车——Uber的司机可以完全控制自己的工作时间。如果周末半夜的车价也跟平时一样,那半夜等车的时间就不会是5分钟了,更有可能是50分钟。

周末半夜价格应该高一些,这个一般人都可以想到,但是,到底要高多少?这需要有经济学的研究才能有科学的答案。

这样的定价是不是让司机和Uber赢得了暴利,而消费者受损了呢?不是。与其在酒气漫天、寒风凌厉的时候等五十分钟,有很多人愿意付15块。这样的双赢增加了整个社会的财富。

二、工资

有人可能会讥讽道:“如果经济学那么有用、经济学家那么聪明,为什么首富都不是经济学家?”Robert Shiller (诺奖得主席勒) 的回答具有代表性:

“答案很简单:绝大多数经济学想法是公共品,所以不能申请专利、也不能由发明人独自拥有。经济学不是很富,不代表经济学家没有使得很多人变富。”

"The answer is simple: Most economic ideas are public goods that cannot be patented or otherwise owned by their inventors. Just because most economists are not rich does not mean that they have not made many people richer."

的确,马云、Bill GatesLarry PageSergey Brin 都不是经济学家,但或多或少都受到了经济学思想的影响。特别是谷歌,2002年他们就邀请Hal Varian 作为经济学顾问来设计拍卖、融资等等方面,开了IT界的先河。


话说回来,首富只有一个;大部分人还是过普通人的生活。从这个角度讲,看看各个专业的人毕业后的工资更有意义——如果经济学专业人士的工资越高,说明对经济学知识的需求也越高。

上图比较了美国四类专业人士的年工资:经济学专业毕业生、工程师、社会学专业毕业生、以及英语语言和文学专业毕业生。图中报告了每类人士的两个数据:90百分位数和中位数工资(前者表示的是这类人士中的高工资,这类人士中有90%的人比这个工资低;后者表示的是这类人士中的一般工资,有50%的人的工资比这个高,也有50%的人工资比这个低)。

可以明显看出,近几年来,经济学中的高工资人群收入已经超过了高工资的工程师,高于每年15万美金;(虽然经济学人士的中位数工资要低于工程师的中位数工资,但还是超过了8万美金)。另外,社会学和英语专业毕业人士的工资大大低于经济学。

 

三、话语权

对经济学的需求当然也体现在话语权中。虽然我们的人大开会的时候,情况是“言必称组长、主席、总书记,”但在其他国家不一定是这样。

比如,美国的国会在辩论、听证、已经审批各个提案的时候,“引经据典”是必须的,特别是有说服力的科学研究。从1989年至今,经济学家被提到的次数是4700次(见下图),大大高于其他专业人士——历史学家2600次,心理学家996次,其他的更少。

不光是国会开会的时候,严谨的新闻报道也会“引经据典。”从纽约时报从1860年以来的文章看,从1960年开始,经济学家被提到的次数就明显地超过了其他各类专业人士(见下图)。

 

何英华

新浪微博:@旁观组

team.bystanders@gmail.com

延伸阅读:

"A long way from dismal," The Economist, Jan 10, 2015

"Meet the market shapers," The Economist, Jan 10, 2015

Fourcade, Marion; Etienne Ollion and Yann Algan. 2015. "The Superiority of Economist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9(1), pp. 89-114.

Litan, Robert, 2014. "Trillion Dollar Economists: How Economists and Their Ideas Have Transformed Business." Wiley.

Shiller, Robert. 2015. "What Good Are Economists?" Project Syndicate.  January 15, 2015. http://www.project-syndicate.org/commentary/are-economists-good-by-robert-j--shiller-2015-01

Wolfers, Justin. "How Economists Came to Dominate the Conversation?" New York Times, January 23, 2015.

话题:



0

推荐

旁观组

旁观组

138篇文章 6年前更新

本质现象, 携手旁观。 微博:@旁观组 http://weibo.com/TeamBystander 邮箱:Team.Bystanders@gmail.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