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旁观组:中国很多经济社会矛盾到最后都变成体制改革问题。但在短期维稳的思想下,过去这些年政府对长期制度改革采取鸵鸟政策,真到了民怨沸腾就简单地用税收政策来解决。

   
 
 
目前老百姓关注很多经济社会方面的问题,比如收入差距、房价过高、消费能力不足、环境污染、医疗教育等等。这些问题很多都到了事关社会稳定的地步。
但政府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式却总是治标不治本。
   
比如解决收入差距问题,政府想到的最简单的方式是税收。个税调整,把交最高税率的征收范围大幅增加,把最低起征点提高到3500,以为这样就达到富人多纳税,穷人少纳税,减少贫富差距了。殊不知,真正的富人是不纳税的那些人,这样的改革只是让中产阶级税负更大。如何加大对这些从非公开工资收入的调整才是难题,但可能是太难了,就没法改了。
 
比如解决房价过高问题,政府过去想到的是提高营业税、所得税,现在想到的是扩大房产税。我不知道在买房时已经交了那么多房地产税的居民再缴纳房产税是否是重复收税,但面对房价过高的问题为什么只能税呢?真正的根子在土地制度,如何及保护耕地,又盘活农村宅基地,又让城市扩大的过程中更好保护农民利益,又可以让城市有更多的住宅用地。这些问题可能太难了,从2003年首次房地产调控以来一直没有很好的制度安排,反而搞出那么多的税。
 
比如解决消费不足问题,政府过去搞的是利息所得税,现在是加大海关进口税征收。1999年11月1日,中国政府为了解决内需特别是消费不足,重新开始征收20%的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全世界都通行减税促进居民消费,而中国特色是加税。理由是,让大家不储蓄多消费。我想,如果征收100%的存款税,可能效果更好。2010年,海关规定居民携带价值5000以上的物品入关需要征税,并且需要征税的目录大幅细化。这个逻辑就是让居民更好的在国内消费,达到刺激内需的作用。在国内电子产品、轿车、化妆品、名包名表价格比国外高30%-100%的环境下,加强进口监管却是刺激内需。在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的背景下,买这些东西本来就是正常的消费升级,如果还延续旧思维旧税制,那内需就会变成别人的外需。
 
比如解决城市交通阻塞问题,过去是搞汽车购买重税,现在是要推拍照拍卖费和拥堵费。殊不知真正的问题不是车太多,而是城市规划严重落后和大中城市基础设施的严重滞后。如果没有完善的城市交通体系,那么多数市民必须靠开车上下班,必然带来严重拥堵。
 
比如解决环境勿扰,过去搞检查罚款,现在是要推出环境税而所谓税费罚款,其实只是给了那些企业一个污染的挡箭牌。而真正要做的是改善发展方式,多加大本地居民的监督议政能力,加快相关制度建设。近期各个城市对PX项目的群体性活动就是各方协调制度缺乏的集中表现。
 
比如解决教育问题,搞得就是提高学费扩大招生,却很少从改革教育制度着手,高校教研能力落后。改革医疗,从药价大幅上升开始,整体医疗改革却非常滞后。
 
在老百姓非常关心的问题前,总是用简单并有利于政府的加税加钱手段,而对长期的制度改革不敢深入。最终的结果是居民的负担越来越高,支出的价格越来越高,而问题最终没有得到解决。
 
十八大在本周就要召开了,展望未来十年,希望新政府带来新气象,短期手段减少税费措施,真正降低居民负担,让老百姓有更多的钱可以花。长期改革,更加有魄力,真正把这些制度问题解决好,社会可以长期稳定发展。
 
 
 
 
话题:



0

推荐

旁观组

旁观组

138篇文章 6年前更新

本质现象, 携手旁观。 微博:@旁观组 http://weibo.com/TeamBystander 邮箱:Team.Bystanders@gmail.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