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旁观组:美元离开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束缚,有机会可以大展身手。然而,和许多人的预期不同,这并没有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灾难性的动荡。
图:美元对西方主要货币汇率(1973 ~ 2012)
“美元之舞 (Dance of the Dollar)”,语出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费雪在发展经济理论的同时,创造出了很多流传于世的经济学词汇。在1923年的一篇文章中,费雪用“美元之舞”来描述经济体中货币数量的变动,认为货币对商业周期的影响非常重要。此语境下的 dance 为引领之意。
随着这个词汇的广泛流传,现在我们倒也不妨直接用中文字面意思来理解“美元之舞”。尤其在08年金融危机后,美联储实行量化宽松政策,大量美元流入市场,各国的资本市场都或轻或重地受到影响,这不正是美元舞出的力量吗?
“美元之舞”也常被用来指称浮动汇率制度下美元汇率的大幅波动。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解体之前,西方国家货币之间的汇率基本固定,美元得到万千宠幸,只须安于幕后。在体系解体前夕,1971年G10国家的史密森协定 (Smithsonian Agreement) 将各国货币汇率允许变动的幅度从+/-1%扩大到+/-2.25%。美元相对黄金贬值8%,开始轻挪莲步。1973年,由于美国的货币扩张政策,各国货币最终被迫与美元脱钩,表面平静的日子再难复返。直到1993年,2.25%的幅度在欧洲主要国家间仍然继续被维持在欧洲货币体系中,于是,随着美元汇率的起伏,其它国家对美元的汇率如蛇阵般波动,成为七、八十年代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重要景致。
历史总是在不断地重复着自己。与现今多国对美元的苦苦追随相似,当时欧洲和日本还想让自己的货币和美元继续牵手钉住黄金,可美国人就有点不耐烦了。尼克松时期的美国财长John Connally据此有一句名言:我的美元我做主 (It’s our currency but it’s your problem)。就像现在的伯南克的量化宽松一样,美国的意思就是:追求可以,但恋爱自由。我们也知道,“汇率政策为中国内政,其它国家无权干涉”,用的是一样的道理。
然而,鉴于美国在世界贸易和金融市场中的地位,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地位仍然无法动摇。傲娇如法国者直斥美国欲通过滥发美元来消减外债的目的。可美国还在为国内的滞胀头痛,坚决不从。熬到1978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通过第二修正案,正式告诉大家,以后发钱靠自律,就别再和黄金较劲了。
为了维系汇率稳定,各国出台了种种政策控制资本流动,一样地从事着现在的美元跟随国家所干的事情。比如日本在1977年向外国人的日元存款征收50%的准备金,到了1978年干脆征到100%,直接剥夺了外国人在日本折腾资产的权利,更有甚于现在的中国。
有意思的是,国际货币体系全面进入浮动汇率制度后,美元的舞步并不象有些人预计的那样,带来金融市场的混乱,每个月2%到3%的变动尚属可以观赏的范围。这也许是因为有着国内通胀的压力,美元还不至于发无止境。
1979年,伊朗革命爆发,第二次石油危机到来,“温柔巨人”Paul Volcker上任美联储主席。一系列的暖场亮相完毕,人们这才知道,美元真正的舞台原来才刚刚铺开。好戏总在后面。
王格玮
新浪微博 @旁观组
team.bystanders@
team.bystanders@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