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旁观组打字慢,不怪键盘烂。在没有更优选择,而且转换成本高昂的情况下,也许修正错误,才是获得进步的最优办法。

 

 

 
一、

看着英文原文,将它输入电脑,就一段话,还竟然敲错了好几个单词,我不由得心头火起。
 
电脑打字,动动手指,对于我这样四体不勤,成日端坐于电脑前的人来说,是日常唯一能够得到保障的运动。谁知这么多年下来,还是不够熟练。这让我觉得就和用筷子每餐掉菜一样,纯属生活技能残废。
 
我桌前的键盘虽然只是最入门级的国产机械键盘,但是,敲起来照样叮当响,能让整个楼层的人都知道我在勤奋工作。键盘去掉了数字键部分,只留下87个键,小巧玲珑地置于桌面之上,看上去也十分的养眼。
 
“用了也快一年了”,我想,“是不是该换块能真正提高我打字速度的键盘呢?”
 
 
二、
 
经济学教科书,在论及“市场失灵”时,经常会提到关于QWERTY键盘的经典案例。所谓QWERTY键盘,就是大家面前的那张熟悉面孔,年轻人基本每天都要在智能手机屏幕上将它反复揉搓。QWERTY,就是键盘左上的半排字母。
 
QWERTY键盘自1868年被发明以来,已近一个半世纪。很多中国人估计都不一定知道,除去这个键盘布局外,QWERTY在历史上不乏竞争者,尤其是有一款键盘,叫DSK (Dvorak Simplified Keyboard),以其发明者之一Dvorak命名,于1932年问世,曾野心勃勃地欲取代QWERTY的江湖地位。Dvorak是一位华盛顿大学的教授,后半生都在致力于推广DSK键盘,宣传DSK键盘优于QWERTY的地方。也许他并没想到,1975年他去世后,两款键盘的宿怨并未完结。
 
经济学家Paul A. David在1985年发表了一篇文章,通过考察QWERTY键盘和DSK键盘的竞争,认为更优的标准一直没能取代效率更低的旧标准,这是“市场失灵”的一个典型例证。他将原因概括为三点,一是技术互补性。也就是先发优势,用惯了Windows,病毒再猖獗装了360也得继续用,没多少人愿意再去用Mac OS。二是规模经济。这是所谓发正反馈效应,世面上到处是QWERTY键盘,到哪儿都能马上开敲,没人愿意背个DSK键盘走天下。三是路径依赖。这是不可逆性——很多小概率的历史扰动改变了人类发展的大方向。
 
David开创的QWERTY经济学影响深广。小键盘,大理论。经济学中最闪光的就是这样的智慧。
 
三、
 
DSK键盘到底好在哪儿?
 
发明者将之概括为ABC三点:
A. 左右双手负担平均,互博更轻松
B. 最大化中间一排按键的利用率,减少手指移动距离
C. 利于左右手交互击键,最小化单指连续击键频率
 
“这当然好!” 看着这些,我心里不禁赞道。“什么?was 和 were 是双手交替击出?太爽了” 我可是单手连敲四键必错的苦手啊……
 
搞块DSK键盘其实不难。机械键盘支持更换键帽,再编个程换一下键位映射,这只是分分钟的事情。那我愿意换吗?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答案很坚决:不换。
 
如果突然间,我的左手食指轻敲而出的不是字母F,这是多么痛苦的事情。
 
我曾经在一段很空闲的时光,学会了五笔字型,一种汉字输入法。又在另一段很空闲的时光,和一位打字速度数倍于我的女孩网上聊天,将自己的汉字打字速度也提高到了不拖思维后腿的水平。
 
有一次在朋友的电脑上打字,调出了五笔字型输入法,敲出的却是一堆错字,当时还是小白的我还以为自己功力尽废了。后来才知道,五笔字型发明者王永民在第一版五笔86发布后,针对一些错误和不合理的设定,又发布了第二版五笔98。而五笔98虽然更完美,却不能兼容五笔86。
 
我还是用着我的五笔86。事实上,大多数学习第一版五笔的人都没有转学第二版。原因很简单,就算是那些不合理,甚至是错误的编码,也已经深深地进入了我们的记忆,也已主宰了我们条件反射般的伸指动作。成本收益,高低立现。
 
四、
 
David的QWERTY经济学,理论完美,但又太完美。“市场失灵”,真的可以145年凌驾于理性人的追求努力之上吗?
 
1990年,另两位经济学家Liebowitz和Margolis发表的文章《键的寓言》宣告了QWERTY经济学的“失灵”。他们列举了DSK键盘优势证据的种种可疑之处,并提出了新的研究对比成果,说明DSK键盘所带来的速度提升可能只有6.2%或是2.3%,这点优势,统计上完全不显著,根本达不到DSK广告中所声称20%到40%的提升。
 
“怪不得……” 我对自己说,“如果能提高20%,我一定会慎重考虑更换我的键盘。”
 
收益大于成本,这是决定人们行为最基本的法则。所谓的“市场失灵”,其实只是对成本收益更仔细、更具体的思考而已。
 
“excess inertia”, 过度惰性,是经济学家面对QWERTY键盘统治所发出的疑问。当大家将思考集中于解释为什么不采取更优选择的时候,不妨再多思考一下,既然转换成本高昂,“更优”选择真得有那么好吗?
 
当我们都没有看到重大政治变革之时,我不由得也想问一下自己,“更优”选择真得有那么好吗?
 
五、
 
苹果公司创新不止,凭借iPod咸鱼翻身,更用 iPhone——"reinvents the phone",最后让iPad与人们寸寸不离 "Every inch an iPad"。
 
你可知道,Apple 作为一个完美主义者,一直对DSK键盘恋恋不舍,看看你的iPhone或是iPad设置,是不是在英文键盘的选项里有一个叫做德沃夏克的国家?
 
在30年前,Apple就在当时的旗舰机Apple II中安置了QWERTY和DSK键盘的转换开关。而Apple II的广告语正是:让你敲得快上20%-40%。并不是每个Apple的卖点都能得到市场的全面肯定,不过
,也许是这句话让Paul A. David的头上亮起一盏灯泡,QWERTY经济学由此诞生。
 
王格玮
新浪微博 @旁观组
team.bystanders@gmail.com
 
话题:



0

推荐

旁观组

旁观组

138篇文章 6年前更新

本质现象, 携手旁观。 微博:@旁观组 http://weibo.com/TeamBystander 邮箱:Team.Bystanders@gmail.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