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旁观组:几千年封建历史,不改变现有的物质条件,只通过改变组织形式就能把一个兵种打出中国的历史舞台,改变了中国战争的组织形式的,岳飞是唯一的一位。

 

一、三起与三落

地球人都知道,历史上,中国的中原王朝起起落落。如果从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秦朝,算起,大致有“三起”和“三落”。第一起是两汉,第一落是魏晋南北朝;第二起是隋唐,第二落是五代;第三起是两宋,第三落是元明清以降。每一次起落都伴随着中原王朝与其外部威胁的军事冲突,开始是与游牧民族,现在是与海上列强。甚至从表面上看,重要的中外军事冲突直接扭转了历史的起落方向。比如说,两汉的兴起伴随着汉匈战争,而魏晋南北朝的衰落与“五胡乱华”分不开;隋唐兴起时突厥也在兴起,而五代衰落时契丹在积蓄力量;两宋以来,中原王朝与外部威胁的军事冲突越来越频繁,而且威胁不仅来自西北大陆,也来自东南海上,最终形成了威胁主要来自东南的局面。

从战争的条件上看,为中原王朝提供战争潜力的地理条件没有根本变化。几千年来,中原王朝的根本地盘是欧亚大陆东端的温带、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控制下适合农耕的地方。且不论来自东南海上的外部威胁,单说来自西北的威胁的地理条件也没有根本变化,大致是高原、荒漠等不适于农耕的区域。舞台没有大的变化,为什么历史活剧的结果却不同?

不谈解释这些现象背后深层原因的各种理论,直接看中国历史上几个重要节点时中原王朝与其主要外部威胁之间的三场代表性战斗:西汉武帝时汉匈战争中的李陵兵败,南宋高宗时岳飞第四次北伐的郾城大捷,清末甲午中日战争的黄海海战。

二、为什么李陵兵败说明了汉朝对匈奴的军事优势

李陵兵败的大致经过是: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率五千步卒,孤军自居延出击位于今蒙古国戈壁阿尔泰山中段以北的匈奴单于庭。遭遇单于本部兵。先后被匈奴三万骑兵和八万骑兵包围。李陵军且战且退,先后击杀匈奴兵五千人以上。最终全军矢尽粮竭而失败,突围入塞者仅有四百余人。韩延年战死,李陵投降。这场战斗汉匈双方的兵力对比约为122,汉军为配备战车辎重的步兵,匈奴军为机动性强的轻骑兵。对汉朝而言,是一次力量悬殊下的失败。

李陵虽然失败了,但是为什么在这场战斗中少量步兵能够和大量骑兵战斗这么久,对骑兵的杀伤这么多,且步兵能够且战且退,渐次靠近坚强的筑垒地域?这一点汉初晁错说的明白:匈奴与汉军相比,长技有三,而汉军长技有五。匈奴的长处一是匈奴的马比汉军的马好(“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与也”)。二是匈奴的骑兵比汉军的骑兵射箭技术高(“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三是匈奴兵比汉军更适应当地情况(“风雨罢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但是,匈奴也有弱点。一、匈奴兵缺乏组织,抵挡不住汉军冲锋(“若夫平原、易地、轻车、突骑,则匈奴之众易挠乱也”);二、匈奴兵缺乏有效的长兵器和远程武器(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则匈奴之弓弗能格也);三、匈奴兵的武器装备不如汉军复杂齐备(坚甲、利刃、长短相杂,游弩往来,什伍俱全,则匈奴之兵弗能当也);四、匈奴兵的护甲挡不住汉军受过训练的弩兵发射的弩箭(材官驺发,矢道同的,则匈奴之革笥,木荐弗能支也);五、匈奴兵的单兵格斗能力不如汉军(下马地斗,剑戟相接,去就相薄,则匈奴之足弗能及也)。

简单总结,匈奴的军事优势主要在马。但是由于没有高桥马鞍和马镫,骑兵的能力主要是边骑马边射箭,而不是近身格斗,对汉军的主力步兵并不形成明显优势。而汉朝的主要军事优势在冶金技术。因为汉军强大的武器装备的物质基础是青铜和铁。没有这些金属,就没有弩的核心装置弩机,也没有长枪大戟和锋利的刀剑匕首。所以在汉匈对抗中,匈奴有天然的禀赋优势,拥有大量马匹,但是缺乏汉朝的先进技术。汉朝则相反,马匹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先天的缺陷,但是依靠技术先进,改进步兵装备,仍能够在不利的地理条件下与匈奴周旋,而且大势占优,并最终转化为胜势。

这多少可以帮助今人理解为什么汉武帝貌似不可理喻地攻击大宛,希望获得汗血宝马,同时在国内对铁实行专卖,由政府直接控制铁的生产,并且对匈奴实施贸易封锁,禁止铁器向塞外输出。技术差距决定了秦汉以来数百年中原王朝和来自西北的外部威胁之间的基本实力格局,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段时期内,虽然汉朝的军事技术在慢慢提高,但随着汉匈之间的交流日益深入,汉匈之间的军事技术差距在缓慢缩小。但是受汉朝限制技术出口政策的抑制,显著的技术水平缺口始终存在。

三、为什么岳飞乃千古第一悍将

从考古发现看,恰恰在两晋时期,在中国北方先后出现了马镫和高桥马鞍,而且考古证据倾向于支持北方游牧民族首先在战场上使用了这些技术。这个技术变化足以改变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之间的军事技术差距。现在,游牧民族的军事技术相对于中原王朝有了大的跃进,虽然在筑城、水战方面仍有差距,但是大势已变。这个变化决定了此后一千多年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军事冲突的基本格局:以骑兵为主的西北游牧民族有能力自由出入中国,并且至少能在中国北方确立巩固的统治。一旦中原王朝的军事技术优势消失了,禀赋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骑兵开始纵横天下,直到近代热兵器出现在战场上。

第二个战例,南宋高宗时岳飞第四次北伐的郾城大捷。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岳飞孤军攻击完颜兀术侵占的开封。在七月前,“岳家军”主力集结于开封外围的郾城和颖昌(今许昌)。其中岳飞亲驻郾城,其部将王贵增戍颖昌。在郾城仅有背嵬军和游奕马军一部,兵力在一万到两万之间。七月八日,趁岳飞立足未稳,兀术率重装骑兵一万五千抢先攻击郾城,随后女真全军十多万陆续投入战斗。此战自下午二三点钟一直打到七八点钟。金军骑兵反复冲击宋军的两个侧面,经过几十次冲锋都没有成功,最终败退。此后又有颖昌大捷,兀术的重装骑兵再次败绩,准备从开封撤退。这两次大捷奠定了岳飞第四次北伐班师前的全胜之局。郾城大捷宋金双方的兵力对比约为15110之间,宋军是重装步兵与骑兵的混合部队,金军是重装骑兵。作战地域是空旷平原,有利于金军骑兵冲击,所以对宋朝而言,是在不利条件下取得的胜利。

前面说过,宋金时期,中原王朝和西北游牧民族之间的军事技术差距对中原王朝不利,而且由于宋完全失去产马地,金直接统治中原,宋金之间的军事技术差距是十分不利于宋的。因而,岳飞的郾城大捷就非常可观了。岳飞能够在己方骑兵不论在数量还是质量都居于劣势的情况下,用战术和技术有效组织重装步兵与骑兵,不仅克制了重装骑兵的冲击,而且给予对方大量杀伤。甚至可以说,此后重装骑兵退出了中国历史舞台,再也不能在战争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岳飞的胜利说明,组织可以克服禀赋和技术方面的差距。

四、一百二十年前“樯橹灰飞烟灭”

第三个战例,清末甲午中日战争的黄海海战。1894917日。清朝北洋水师主力12艘舰艇与日本联合舰队12艘舰艇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遭遇,爆发海战。战斗于下午1250分许打响,到530分许结束,历时4小时40分钟。战斗结果是北洋水师损失5艘舰艇,阵亡600多名官兵。日本联合舰队没有军舰被击沉。更重要的是,此后清朝丧失了甲午战争中的制海权。黄海海战清日双方兵力对比势均力敌,军舰性能各有长短,但中方在吨位上占上风。对清朝而言,是在占有优势情况下的失败。

世易时移,近代热兵器出现在战场上,对中原王朝不利的军事技术差距再次出现。这次威胁从西北转到了东南。谁能想到中日两个近代文明的“学生”在黄海海面上第一次切磋就决定了此后至少120年东亚老大的位置。对黄海海战失败已经有很多检讨了,从政治、战略、制度、思想认识、经费、装备、指挥、弹药各个方面都有众人皆知的分析,这里不赘。只想强调一点,这场海战对战双方技术相当,但中国比日本的禀赋要强。点解:近代战争的禀赋优势是钱不是马。

总结一下公式:战斗胜负取决于运气、兵力、禀赋、技术和组织。再送上一个“中国中心论”的表格:禀赋、技术和组织那个重要,一目了然。

 

结果

兵力差距

禀赋差距

技术差距

组织差距

李陵兵败

郾城大捷

黄海海战

最后送上一句话:几千年封建历史,不改变现有的物质条件,只通过改变组织形式就能把一个兵种打出中国的历史舞台,改变了中国战争的组织形式的,岳飞是唯一的一位。

赵洪春

新浪微博:@旁观组

team.bystanders@gmail.com

话题:



0

推荐

旁观组

旁观组

138篇文章 6年前更新

本质现象, 携手旁观。 微博:@旁观组 http://weibo.com/TeamBystander 邮箱:Team.Bystanders@gmail.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