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组:随着技术的发展,计划经济的作用和地位将有一次质变。
推动我们这个时代的源动力是技术变迁。作为信息通讯技术的新进展,大数据及其未来的发展和应用将大大降低组织内部协调、监督、执行的成本。这意味着,在可预见的未来,扩大单个企业的生产规模和经营范围将具有越来越明显的经济合理性,市场作为组织内部交易费用相对较高的情况下配置资源的变通解决方案将倾向于让位于依靠组织配置资源,经济系统中计划的成分将扩张,计划经济的作用和地位将有一次质变,政府治理经济系统的观念和方法将经历变革,经济学界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理解将经历震荡。
一、经济学不是经商致富的学问,而是有关治理的学说
现代经济思想滥觞于重商主义,在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的欧洲各国都有表现,尤以十七世纪的英国为代表。值得注意的是重商主义是在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中产生的。虽然鼓吹者形形色色,既有商人、知识分子,也有政府官员,但是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资本家的生产和各项业务,只不过私人企业与新生的民族国家结盟,通过国家的统一、繁荣和强大而受益。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外贸易是其最具战略性的政策着力点。可以说,重商主义时期的经济思想用一种最直白的方式说明了经济学的功能:由技术推动的生产经营活动要获得发展需要与治理主体的目标相协调,从治理主体的角度看,经济学的主要功能就是提出成本最低的治理方案。早期的经济学被称为“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实乃事出有因。
回顾重商主义之后欧美的技术、生产、组织和经济学思想的流变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即生产技术与组织技术的消长影响经济组织的规模。当生产技术的提高快于组织技术的提高时,生产单位的规模不会太大。此时,通过市场分工合作更节约。反之,扩大生产规模更符合经济理性,大公司更节约。背后的原理也不复杂:生产技术提高要求扩大生产规模,以便获得规模收益。但是规模扩大又会加速提高组织内部的协调、监督、执行成本。如果把开发出新产品,或者降低单位生产成本的技术称为生产技术,把降低合作中的协调、监督、执行成本的技术称为组织技术,平衡点取决于生产技术和组织技术的相对水平。值得一提的是,当垄断企业的规模大到一定程度时,单个企业就有能力经营一个国家的全部或大部分业务。如果一个企业能做到这一点,就没有理由认为国家无法直接经营这项事业。企业的组织水平是政府治理经济的物质基础。
总之,经济学大的思潮都适应了不同时期政府有效地治理经济,尤其是治理经济中的领先企业的具体办法。具体而言,是积极干预还是自由放任,辄与技术变迁、及由其决定的领先企业的规模密切相关。
二、大数据及其发展终将使经济向有利于集中生产和统一分配的方向逆转
大数据恐怕是近期最热门的技术名词了。不是技术专家,不懂其中的技术细节,也无意附骥时尚。但是相信大数据及其之后的发展和应用是组织技术的新进展,将改变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形式,并最终为新的治理模式提供物质基础。原因何在?先从先进组织技术为什么必要说起。
首先,人脑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有限。1992年,英国人类学家Robin Dunbar发表研究声称,一个正常人所能维系的社会关系的上限约为100人到230人之间。这就是著名的邓巴数(Dunbar’s number)。且不论其具体数字是否准确,人类处理复杂关系的能力显然是有限的。其次,现代经济体系十分复杂。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产品分类标准,中国能够提供97个大类,25万种以上的商品和服务。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先进的组织技术,如此复杂多样的经济体系中,生产和经营活动势必是分散的,且与私人利益联系的。否则,过高的协调、监督和执行成本将导致经济停滞。二战后,中央计划经济最终难以为继首先是技术性的,是经济体系日益复杂、组织技术停滞不前、以及政府反应不够灵活共同造成的。
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突然加速发展的信息通讯技术大大改善了组织技术,使在复杂经济体系中扩大生产规模成为可能。其最重要特点是即便在长期看,其改进速度也远高于同期生产技术的改进速度。组织技术与生产技术的对比终将向有利于集中生产和统一分配的方向逆转。大数据及其发展将改变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规模庞大内容无所不包的企业将成为新时代的领先企业。在这些企业内部,集中生产和统一分配将是其特征。这种变化将不可避免地改变政府与经济活动的关系,或者说是政府的治理模式。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经济合理性将不断增强。
可以预期,这种简单线性的思维势必会招致轻视和怀疑。不过,考虑到第一台计算机不过是存储能力只有80个字节,却重达30吨的庞然大物。不妨为未来技术的潜力多留一点儿想象空间。考虑到人类竟然能够与电和汽车这样不可理喻的技术和平共处,也不妨为人类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多留一些儿想象空间。
三、有必要从付出沉重代价的社会实验中汲取正确的经验教训
自从机器大量进入生产过程,由于机器自身的技术特性,扩大生产规模和经营范围的经济冲动就始终存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时,扩大规模在工业部门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同样的努力在农业领域也有很多尝试,但多数不成功,有些甚至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比如,成立于1918年的(美国)蒙大拿农业有限公司,1929年到1930年冬的(前苏联)全面集体化,成立于1933的(美国)田纳西河谷管理局,以及始于1958年的人民公社运动。
无疑,所有这些尝试的背后都有复杂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心理情感的因素和考量,但经济动机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1928年5月斯大林写到:集体化的目的在于“将小的、落后和零碎的小农农场转变为联合的、大的公共农场,它们具有现代科学的机械和科学的数据,可以为市场大量生产谷物”。这说明集体化的领导者清晰地意识到扩大生产规模的经济涵义。长期看,经济合理性也许是所有相关因素中最强大、最持久的因素,所有其他因素最终都不得不屈服于经济合理性。
那么,始于1958年的人民公社运动的经济合理性如何?在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和生命损失后,又应该从中汲取哪些经验教训?下面摘录几条相关史料来说明问题。
(一)1953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关于布置农村工作应照顾小农经济特点的指示》:“……工作的对象是以家庭为单位的靠手工经营的小生产者,……分散的小农经济状况下,这一村与那一村,这一户与那一户,这一块地与那一块地经营条件均有其差别性,……土地是各自私有的,不是共有的集体农庄,每个农民对于生产技术的微小的改革都抱有一种不放心的看法而不敢轻易去试验,试验不成即影响一年的生活,甚至有几年翻不过身来的危险。”
(二)1956年12月6日,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关于退社和大社问题的简报》:“今年秋收分配前后,在一部分农业合作社内,出现社员退社和要求退社的情况。……大多数是因为减少收入而引起的。各省一般地都有10-20%的社员户减少收入。……农业社对社员劳动时间控制过死,……辽宁省农民普遍反映:‘农业社好是好,就是挨累、挨憋、受气受不了’;‘增收不多,受罪不少’。 ……社干部作风不民主,……有的表示:‘要我不退社也可以,但社里要保证做到三条:一、马上改选社干;二、及时公布账目;三、今后社内遇事要经过社员讨论’。 ……社员入社的生产资料处理不当,特别是将社员的零星树木、果树和小块苇塘等也入了社,……有的树木是社员原来准备给老人做寿材、姑娘出嫁配嫁妆和修盖房子用的;果树是日常零用钱的主要来源和满足小孩的食用的。……在农村自由市场开放之后,有些社员认为是单干赚钱的门路,不愿留在合作社内。”
(三)1957年10月9日,《人民日报》刊文《温州专区纠正“包产到户”的错误做法》:“浙江省温州专区纠正在农业社实行‘包产到户’这个离开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则性路线的错误。……这个办法(指包产到户)是中共永嘉县委副书记李云河去年派人到农业社试验然后搞起来的。李云河错误地认为‘包产到户’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是解决社内主要矛盾的好办法。”
(四)1958年8月20日,中共江苏省委中级党校江宁调查组《从长江社看大社的优越性》:“全社共有2122户,9500多人,耕地25000多亩,男女劳力4286人。……统一解决了水利问题。……合理地使用了土地。……实行机械耕作。……办工厂搞副业。……修公路搞运输。……举办生活福利事业。”
(五)1959年1月18日,新华社内部参考:“广东省新会县人民公社在发放第一次工资后,广大社员和部分基层干部的生产积极性不高,干劲不足,普遍出现了出勤率、劳动效率和劳动质量显著下降的现象。……主要是分配比例不合理。……供给部分过多,……一般社员也认为多劳不能多得,干多干少都一样。……劳动组织和责任制不健全,……‘干不干,三餐饭’。”
(六)1959年4月,《农村工作通讯》刊文《人民公社实行评工记分的作用和几种做法》:“能多劳多得。……能实现同工同酬。……劳动好坏能通过评工记分随时反映出来。……能调动‘等外’社员的劳动积极性。……评工记分适合农业生产的特点和社员原有的习惯与现在的思想觉悟水平。”
材料一把传统农业生产与工业的不同解释得很清楚。可以想象,在没有必要组织技术条件下组织小农合作生产的协调、监督、执行成本势必极高。材料二解释了在历史条件下,当农民可以选择退社时部分农民选择了退社。材料三表明面对退社危机,基层官员曾主动改变激励机制,但这种尝试很快被取消。材料四解释了扩大生产规模的经济合理性。材料五具体解释了当农民无法退社而且激励机制不适当时,他们会采取消极态度。材料六说明面对危机,新的组织技术——评工记分——被发明出来了。
可以说,这些材料印证了前面的观点:生产单位的规模由生产技术和组织技术的消长所决定,经济合理的大规模生产一定与先进的组织技术相联系。在技术条件不具备时,固然不应强力扩大生产单位的规模。同样的,当组织技术条件具备时,也不应限制扩大生产规模。大数据是信息通讯技术的最新进展。如果大数据的进展能够延续信息技术长期高速改进的步伐,那么组织技术将最终超越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并且使得规模经济的极端情形,计划经济,获得经济合理性。
0
推荐